袋栽黑木耳杂菌污染防治技术要点有哪些?食用菌栽培种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
1、袋栽黑木耳杂菌污染防治技术要点有哪些?
为了有效地解决袋栽黑木耳生产中的杂菌污染问题,现将主要防污染技术要点介绍如下:
(1)选用优质原材料选用不含有杂菌的物质、未霉变、无污染的木屑、棉籽壳、玉米芯、农作物秸秆碎屑、麸皮等作原料,培养料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1种或几种原料混合的常规培养基,培养料按粗细比为2∶1或3∶1配制,以改善透气性,为速生、快长、提高产量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,按科学方法配制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培养基。选用韧性强、薄厚均匀、无破漏、厚度在0.04毫米以上的优质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。(2)选用抗逆性强的无污染健壮菌种1般抗逆性较强的菌种,菌丝萌发生长较快,适应性和抗污染能力较强。优良的黑木耳原种及栽培种外观菌丝洁白,无其他异常颜色,菌龄不超过40天左右;菌种应具有菌丝萌发生长及出耳、展片、转茬较快的特点。子实体呈黑褐色或黑色,并具有优质、高产等特性。优良的菌种是获取栽培成功的关键。生产者初次栽培可选2~3个品种先少量试种,优选劣汰,然后再扩大规模,防止因品种选择单1而受气候等因素影响造成损失。生产袋栽黑木耳可参考选用Au
2000、Au
2002、Au
11、长白7号、黑
29、杂交9号、Au
988、和长白10号等品种,据我们多年试验和实际栽培,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害能力和丰产性。(3)选用优质防污添加剂辅助防污黑木耳抗病害能力较弱,是易被污染的主要原因。在实际生产中,大多数生产者条件、设备简陋,缺乏生产技能和经验,加上气候、环境和管理等因素影响。黑木耳受污染较严重;如选用无腐蚀、无刺激性,具有生物和化学双重作用的防污、助长、发酵等多功能生化防污剂,可大大增强黑木耳抗杂菌污染力,显著提高成品率。目前,在袋栽黑木耳生产中,添加防污剂是1种简便、实用和最有效的防污、增收措施,可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显著的效益,降低风险损失,并可解决因技术、条件、气候等因素影响袋栽黑木耳防污难的问题。经我们应用推广,广谱型食用菌特效防污剂和生料快速发酵防污剂这类生长型制剂,按0.4%~0.5%的用量拌料进行袋栽黑木耳防污效果理想,成品率可达95%以上,同时还具有消毒和防治杂菌等作用。(4)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的生产技术,适时栽培,提高效益根据自然条件袋栽黑木耳,1年可在春、秋两季各栽培1次,生产复种指数较高。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各异,1般春季掌握出耳期为4月上、中旬至6月中、下旬,秋季出耳期为9月上、中旬至11月中、下旬。栽培中应尽量根据当地气候、条件和生产技术选用适宜的生产方式,忌盲目模仿采用外地模式或未掌握的技术,造成不应有的损失。(5)加强栽培管理,防止病虫害发生在黑木耳袋栽中,适宜的气候、优良的菌种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是提高产量和质量、防止病虫害的有效条件。当黑木耳菌袋发好菌后,应视具体情况再培养几天,让菌丝充分分解培养基质并积累营养,为高产、优质、防病打好基础和提供条件,然后再移入通风、水源等条件较好的栽培场,对栽培场先进行消毒、防虫后,用消毒刀划耳口,再进行排袋、覆盖薄膜等。为了有效地控制栽培袋适宜的水分散失,提高产量和质量,可分两次划袋出耳。第1次划出耳口,应在菌袋耳口相邻2~3厘米处,各划
3、4个出耳口,共6~8个,不宜超过10个,然后覆膜,让湿度达85%~90%进行催耳(切忌向划口部洒水或喷水,只能向地面增湿),7~10天即可在出耳口部出现米粒大小的耳芽,此时注意通风,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、湿度,当耳芽长至豆粒或指甲大时可用喷雾器喷清洁的雾状水,保持适宜的湿度,尽量创造1个干湿交替的生长环境条件,15~20天即可采收第1茬耳,采大留小。当第2茬耳采收后,停止洒水或喷水,经3~5天后进行第2次划出耳口,管理与第1次出耳相同,1般可出耳3~4茬。
按以上方法,可有效地减少划袋出耳口过多,菌袋适宜水分散失过快,并可防止出耳密而降低产量和质量,同时还可防止划出耳口过多引起污染等。1般在制黑木耳菌袋时用生化防污剂拌料防污,适当装紧培养料,做好消毒预防、选用抗逆性和分解力较强的无污染、健壮菌种,保证菌袋无污染,可有效防止栽培黑木耳中发生严重污染。
2、食用菌栽培种防治病虫害的农业措施有哪些
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,治疗为辅的方针。首先从农业上防范与控制,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农业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:
(1)换茬、轮作,切断病虫食源。对于发生过严重病害或虫害的栽培房,不应连续种植相同的品种,以防相同的病虫暴发,难以控制。
(2)选用抗病性强、生活力强、高纯度的菌种。引进优良菌种时选择适宜季节温度出菇的品种,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病虫害侵染的机会,安全发菌顺利出菇。
(3)保持制种场所环境清洁干燥。提高菌种成品率的重要措施之1就是保持整个制种发菌场所清洁、干燥、无污染菌袋、无积水、排水沟通畅以及空气、水源清新、干净。这样空气中杂菌指数低,接种和发菌期间感染的机会也随之降低。
(4)同1菇房、同1品种,同期播种、出菇。采取这种措施便于管理和防治病虫为害。在保证正常出菇的条件下,适当降低菇房内的湿度,增加通气量,有助于减少病菌的生存条件。采菇后及时清除残菇,断根,清除污染菌袋,保持菇房清洁,最大程度地降低病虫滋生条件。
3、食用菌施肥栽培的要点有哪些
食用菌栽培料常用的有棉籽壳、木屑、作物秸杆等,有的栽培料吃水量很低,营养缺乏,如不另外添加营养则很难提高产量。培养料中的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的使用量可相对少1些。有机肥的营养全面,能为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提供全方位的营养供应,特别在出菇后期,这1点表现尤为突出。化肥的成分是容易被菌丝吸收利用的物质,可与有机肥配合施用。食用菌经常施用的有机肥有畜禽粪、豆饼、棉饼、玉米面、麸皮、米糠等,根据原料的含氮量高低,可加入10%~30%不等。化肥1般有磷酸2氢钾、硫酸镁、尿素、复合肥、食用菌专用肥等,加入量1般为0.1%~0.5%,不能加入太大,否则会导致菌丝生长不良。
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过程,就是营养物质的运转过程。因此,在出菇期间需供给充足的养分,并要求营养平衡。若养分供应不足或营养比例失调,就容易出现长脚菇、薄皮菇、硬皮开伞等衰败现象,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,应及时适当补充碳素、氮素。
食用菌肥料大多是配制成的1定浓度的肥液。喷施1般结合喷水在苗床上喷洒。喷施的时间最好是在菇床落潮后,1般在
2、3潮菇采收后开始。若在幼蕾期喷洒,应将肥液喷在床面上无菇处或小菇蕾附近,然后用清水淋洗子实体,以免菌丝盖上留下污迹,影响品质。
食用菌施肥最好是几种肥液交替使用。如葡萄糖液是碳素养料,不含氮素营养,如长期施用1种肥料,难有预期效果。在菌床应先施肥料,以补足前1潮菇所消耗的养分,利于菌丝恢复生长,然后再施高效复合营养剂,以利于子实体生长。植物生长调节剂要在补充营养剂之后使用,或营养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。切勿1次施肥过多。若培养料含水量高,应适当提高肥液浓度,并在施肥后增加通风量。在常用肥液中,有机肥料的浓度通常为1%~2%;糖类的浓度以0.1~0.3%为宜;尿素的浓度应掌握在0.1~0.3%;磷、钾、镁等无机盐的浓度宜在0.05~0.1%之间;锌、锰、硼、钼等微量元素的浓度可在0.02~0.05%之间,生长素的浓度因种类而不同,1般浓度在0.5~ 5 mg/kg。浓度过高会影响菌丝体对养分的吸收,还会妨碍菌丝的正常生长。植物浸出液、豆浆汁类肥液要随配随用 不可久置,以免养分破坏。所用的堆粪、粪尿,要经过发酵、腐熟或烧煮消毒。菌床若有杂菌,要先防治后施肥,在气温高于20 ℃时,菌床难以形成子实体,应停止追肥。葡萄糖、豆浆汁、人粪尿等肥液,均不得在气温高于18 ℃以上使用,以免滋生杂菌。
4、食用菌病虫害及杂菌发生有何特点
杂菌防治
凡是与接种物(食用菌品种或菌株)生物特征不符的其他微生物,均为杂菌。常见的如木霉、毛霉、曲霉、链孢霉、根霉、水霉等。除真菌类的杂菌外,还有1些细菌类的杂菌,均不同程度地对食用菌生产发生着危害。
对于杂菌,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3点:
第1,清理环境,破坏杂菌滋生源头。除对生产场地周边的草堆、垃圾、水沟等进行卫生清理外,菇棚200米范围内最好没有厩厕、养殖场等,如有,1定要做好杀菌处理。杂菌防治,1般可喷施塞百09,与百病傻交替使用,确保预防效果。
第2,规范操作,勿使杂菌进入基料。主要是菌种或熟料栽培时的灭菌和接种等环节,要求规范操作、无菌操作,杜绝杂菌进入基料。
第3,严格剔杂,警惕“漏网之鱼”。实践证明,即使条件较好、经验丰富、操作严谨,也难免在发菌中发生杂菌污染,所以,发菌以及后熟培养中1定要关注“检查剔杂”工序,目的就是要在基料中培养出纯度较高的菌丝体,为出菇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病害防治
凡是对食用菌子实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危害,或产生1些代谢物对栽培基料或子实体发生潜在危害、其自身是某种病原菌的生产性危害症状表现,均可视为病害。生产中,还有1些因人为管理不当、气候原因或机械损伤等造成的子实体出现异常的现象,称之为生理性病害。
病害防治措施主要有3点:
第1,对出菇棚室消毒,切断病害来源。主要做法是:成熟的菌棒进入出菇棚室前1周左右进行彻底清理,然后用百病傻300-500倍液和赛百09药物地毯式交替喷洒,隔日喷1次。用药后,密闭2-3日,有条件的可以晒棚,效果更佳。有加温条件的可增温至35℃,保持两天,即可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第2,在出菇期间有效预防。出菇期间,每3-7天喷施1次药物预防病害。出菇期间的用药方向是墙体、作业道及棚室的通风口等处,绝对不要使药物接触子实体,无论喷洒还是落下。
第3,对已发病害要彻底杀灭。出菇期间需要经常检查,发现任何染病的子实体和菌袋(棒),应根据病况适当处置:刚发病害就应予及时用药,彻底杀灭病原菌,虽然用药区域不再出菇,但可在第1时间消灭病源,避免病害继续发展蔓延。发病2天后的病害,尚处于初发期,如果发病菌袋比例达到1%,则应降低湿度、加大通风,然后用药物处理,不可放任。发病5天的病害,应在上述降湿、通风的基础上,用百病傻和赛百09两种药物喷洒,分别提高药物浓度至300倍液和200倍液,并加大用药的密度至2-3天1次。暴发性病害,来势凶猛,经评估如果尚可施救,则可在停止用水的基础上,打开所有门窗,将染病菌袋的出菇面稍加破坏,用300倍百病傻溶液对所有菌袋逐1喷洒,连续喷洒3-4次。然后,密闭棚室,根据温度高低静置2-5天,随后检查病害情况,如无继续发病迹象,即可再度出菇;如超过10%的菌袋仍有病害发展状况,则应继续用药,直至不再发病。如病害发生特别严重,应做清棚处理,倒出基料后可沤制有机肥。
5、食用菌商务网平菇栽培里添加盐防治杂菌可以吗
平菇抗逆性强,1般不用添加其他东西,注意灭菌和接种环节就好了。
6、食用菌施肥栽培的要点有哪些
食用菌栽培料常用的有棉籽壳、木屑、作物秸杆等,有的栽培料吃水量很低,营养缺乏,如不另外添加营养则很难提高产量。培养料中的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,化肥的使用量可相对少1些。有机肥的营养全面,能为食用菌菌丝的生长提供全方位的营养供应,特别在出菇后期,这1点表现尤为突出。化肥的成分是容易被菌丝吸收利用的物质,可与有机肥配合施用。食用菌经常施用的有机肥有畜禽粪、豆饼、棉饼、玉米面、麸皮、米糠等,根据原料的含氮量高低,可加入10%~30%不等。化肥1般有磷酸2氢钾、硫酸镁、尿素、复合肥、食用菌专用肥等,加入量1般为0.1%~0.5%,不能加入太大,否则会导致菌丝生长不良。
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过程,就是营养物质的运转过程。因此,在出菇期间需供给充足的养分,并要求营养平衡。若养分供应不足或营养比例失调,就容易出现长脚菇、薄皮菇、硬皮开伞等衰败现象,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,应及时适当补充碳素、氮素。
食用菌肥料大多是配制成的1定浓度的肥液。喷施1般结合喷水在苗床上喷洒。喷施的时间最好是在菇床落潮后,1般在
2、3潮菇采收后开始。若在幼蕾期喷洒,应将肥液喷在床面上无菇处或小菇蕾附近,然后用清水淋洗子实体,以免菌丝盖上留下污迹,影响品质。
食用菌施肥最好是几种肥液交替使用。如葡萄糖液是碳素养料,不含氮素营养,如长期施用1种肥料,难有预期效果。在菌床应先施肥料,以补足前1潮菇所消耗的养分,利于菌丝恢复生长,然后再施高效复合营养剂,以利于子实体生长。植物生长调节剂要在补充营养剂之后使用,或营养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使用。切勿1次施肥过多。若培养料含水量高,应适当提高肥液浓度,并在施肥后增加通风量。在常用肥液中,有机肥料的浓度通常为1%~2%;糖类的浓度以0.1~0.3%为宜;尿素的浓度应掌握在0.1~0.3%;磷、钾、镁等无机盐的浓度宜在0.05~0.1%之间;锌、锰、硼、钼等微量元素的浓度可在0.02~0.05%之间,生长素的浓度因种类而不同,1般浓度在0.5~ 5 mg/kg。浓度过高会影响菌丝体对养分的吸收,还会妨碍菌丝的正常生长。植物浸出液、豆浆汁类肥液要随配随用 不可久置,以免养分破坏。所用的堆粪、粪尿,要经过发酵、腐熟或烧煮消毒。菌床若有杂菌,要先防治后施肥,在气温高于20 ℃时,菌床难以形成子实体,应停止追肥。葡萄糖、豆浆汁、人粪尿等肥液,均不得在气温高于18 ℃以上使用,以免滋生杂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