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媒:中国大山变暖致农民的虫草生计难维持
1、5~4mm,向上渐狭细,头部膨大成近圆柱状,褐色,长1~
4、5cm,直径
2、5~6mm。子囊壳近表面生,基部稍陷于子座内,椭圆形至卵形。生于海拔3000~4000m高山草甸土层中。主产四川、云南。6~7月子座出土,子囊孢子未发散时采收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虫体似蚕,长3~5cm,直径3~8mm;头部红棕色,长有子座;胸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,胸节3,胸足3对,腹节10,腹足5对,中部4对明显;表面有环节20~30个;质脆,断面淡黄色。子座细长圆柱形,稍扭曲,长3~7(11)cm,直径
1、5~4mm,表面灰棕色至棕褐色,有细纵皱纹,头部稍膨大;质柔韧,断面类白色,似纤维状。气微腥,味微苦。含粗蛋白、多种氨基酸、D-甘露醇即"虫草酸"、虫草菌素、麦角甾醇、半乳甘露聚糖、尿嘧啶、腺嘌呤等。 近年来,青海当地一些虫草企业一直在支付巨资以在采收季“封锁”整座大山。但即便在作为中国最大虫草产区的青海,虫草产量也逐渐减少。过去两年来,随着虫草日益罕见,马在采收季的收入已腰斩至七八千元。 原因之一是,更高的气温、更短的雪季和逐渐后退的冰川导致当地大山变暖,使那里的土壤温度经常超过最适宜虫草生长的约5℃。过去14年来一直在青海挖掘虫草的马说:“冰川正消失,虫草亦是如此。” 当地气温正以全球平均变暖的3倍速度上升。与此同时,随着正在兴起的中国中产阶层寻求治疗各种疾病,过去10年来对极其昂贵的虫草的需求急剧上升。一股对基于植物的“超级食品”趋之若鹜的全球风潮也令许多中国人更对虫草兴趣盎然。 在西藏、青海高海拔草地发现的虫草已成为当地社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,吸引牧民和农民蜂拥而至。专家表示,尽管当地官员坚持要求可持续生产,但这股热潮已导致过度采挖。数据显示,青海省虫草产量从前年的
4、35万公斤降至去年的
4、12万公斤,仅相当于2010年和2011年约15万公斤的零头。